为了推动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促进学术交流,3月26日(星期六)在浙大玉泉校区教三301会议室召开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讨论会会议。会议由吴兰教授主持,实验室全体固定人员、流动人员和光电系党政领导张为鄂老师参加会议。在这为期一天的会议上,用学术讨论的方式进行了重点实验室09年自立项目的结题检查汇报,2010年3月份立项的项目中期检查以及2011年新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此相关项目的负责人均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并作了简要的报告,所有参会人员对此相关项目的报告进行了提问及研讨,学术讨论充分、民主,从会议的汇报与研讨情况看,最后大家还就会议研讨的所有项目的水平与质量进行评分。
2009年的4个自立研究课题结题,各课题均按计划进行实施,部分项目实施进程如下:
尹文言教授承担的“半导体器件抗定向能作用时浪涌冲击的光电磁防护研究”项目开展了定向能产生的电磁脉冲经间接传导耦合激起的浪涌冲击下典型半导体功率器件中混合物理场(电磁、热和力学场)一体化建模和快速仿真方法研究,开发了仿真平台的;开展了浪涌冲击下系统内收/发前端(T/R)模块电路的物理安全性诊断方法研究;提出了半导体传感器件等典型部件的物理防护方法。此项目已发表11篇论文。
张磊副教授承担的“基于微纳光纤的微流控芯片吸光度检测器”项目开展了拉锥光纤的制备,自制了微纳光纤拉制平台和建立了两步光纤拉制法;项目研究重点调整为微纳光纤与微流控芯片集成的传感器研究。实现了拉锥光纤与微流控芯片的集成。直线型的微纳光纤与微流控芯片的集成和化学传感工作基本完成。此项目已完成一篇论文的撰写,一个专利已受理,另外两篇论文和两项专利在整理中。
甄红宇讲师负责承担的“新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项目在新材料合成与工艺路线方面尝试创新,通过微结构技术,改善太阳能器件对偏振光的作用,将C70以上的富勒烯通过化学反应,引入笼外功能基团,提高受体和给体的相容性,有效增加了材料的共轭度,从而使吸收波长红移,提高其与太阳光谱的匹配度。此项目二篇论文已受理,二个专利已受理。
对2010年3月份立项的自立研究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各课题均按计划进行实施,部分项目实施进程如下:
徐之海教授负责承担的“基于光纤陀螺运动轨迹测量的遥感图像复原技术研究”项目,针对卫星平台的非理想运动而产生遥感图像像质严重退化(模糊、畸变等)的问题,研究基于光纤陀螺运动轨迹测量的遥感图像复原技术,集成实验室的综合力量,为国家的重大工程需求,建立技术基础。
沈永行教授负责承担的“新型激光雷达成像探测技术研究”项目,提出了采用双波长强关联方法实现远距离高分辨的雷达三维成像的创新想法,以光参量发生器产生的纠缠光源为激光发射光源,结合光子探测技术实现超远距离目标图像探测。以此项目为基础,该项目已经申报了国家级的创新项目。
何建军教授负责承担的“激光内腔光微流集成生物传感器研究”项目,通过将无源集成光学传感器与有源半导体激光光源、传感器、微流控分芯片集成,引入游标效应以及激光腔内传感效应实现一个超高灵敏度多功能集成的光电子传感器。正在申请一项国际合作项目和一项973项目。
丁志华教授负责承担的“基于光程编码与相干合成的光学超分辨研究”项目,提出一种发挥光程对远场光聚焦能力的调控作用,研究基于光程编码与相干合成技术的光学超分辨成像方法及系统。
本次讨论会中10人新申请了自立研究课题、8人新申请了开放课题,主要涉及:光学精密检测技术,成像技术,纳米光学技术以及微纳生物光子学技术。
交流讨论,大家对如何整合资源使实验室综合实力继续稳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如何在光学精密检测技术,成像技术,纳米光学技术以及微纳生物光子学技术接近国际同类一流学科水平,以及如何建立一支拥有多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的学科队伍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达到了一些共识。